发布者:www.jorsun.com.cn 时间:2020-04-28 浏览次数:次
物化处理设备又分为格栅、集水池、调节池、沉砂池、沉淀池等。本次主要介绍沉淀池(自然沉淀)及高密池(物理助沉)。
高密澄清池(又叫高密沉淀池)
高密沉淀池应用在给水处理的混凝反应沉淀;污水的除磷处理、深度处理,可以去部分溶解性有机物、色度、难降解有机物、总磷去除,还有给水厂的污泥浓缩池。
高密沉淀池结合了混凝反应池+斜管沉淀池,包括混合区,絮凝区、推流区、预沉淀区、沉淀区5个部分。
(1)工作原理主要是:
a.混凝,絮凝
向水中加入混凝剂(通常是带水的硫酸铝/氯化铝等),混凝剂水解产物压缩胶体颗粒的扩散层,达到胶粒脱稳而相互聚结,【磷酸盐与PAC(药剂中的铝离子)结合生成不溶性固体】,通过絮凝剂PAM强化絮体吸附架桥作用,加快形成长链条,保证生成絮体的质量。搅拌机的使用使得反应区原水、混凝剂、絮凝剂和污泥快速均匀混合,达到快速凝聚的结果。
b.斜管分离澄清
由于的沉淀作用效率高,脱离开沉淀池污泥层的悬浮物浓度很低,因此可以采用斜管沉淀进行泥水分离,斜管也增大了沉淀面积,利用浅池沉淀原理【设斜管沉淀池池长为L,池中水平流速为V,颗粒沉速为u0,在理想状态下,L/H=V/ u0。可见L与V值不变时,池身越浅,可被去除的悬浮物颗粒越小。若用水平隔板,将H分成3层,每层层深为H/3,在u0与v不变的条件下,只需L/3,就可以将u0的颗粒去除。】减少水中悬浮颗粒沉降的路程,提高悬浮物去除率,也提高了水力负荷。
c.污泥回流及外排
污泥回流比一般按照5%的Q,并设计变频电机,如果条件允许,选用剩余污泥外排泵与回流泵同样型号,互为备用。剩余污泥量为总去除的悬浮物量+加入药剂的总和,可采用间歇式排泥。剩余污泥浓度高,无需浓缩,可直接脱水。
(2)加药区设计要点
a.加药快混区为正方形,配混合搅拌机(当然气搅拌也可以,曝气更有利于磷酸盐与混凝剂反应,提高除磷效率,节省单位投药量,还可以改善污泥沉降性能)。为节省用地,混合区和絮凝区合建共壁,通过管道或过水孔过流。机械搅拌速度梯度G【又称为剪率,在两界面之间流动时,由于材料之间摩擦力的存在,使流体内部与流体和界面接触处的流动速度发生差别,产生一个渐变的速度场,用于算功率】取300~500S-1,停留时间宜小于2min;搅拌速度梯度G可取500~1000S-1,相应的G约大,HRT越小。
b.快混区有效水深可以取3.8~4.0m,上限为4.5m;
c.下进上出时,加药管走池顶进混合区,在叶轮下部靠近进水口;上进下出时,药剂和污泥回流设置在混合区上部,实在水流都不符合下游絮凝区要求时,可以增加导墙;
d.混凝区出水管与下游絮凝区的距离越近越好,用直线比较好,如果采用管道连接,管内流速按0.8~1.0m/s设计,管道内HRT不宜超过2min;
e.PAC/PAM 管注意防冻。
(3)絮凝区设计要点
a.絮凝区设计为正方形,流态为中心导流筒下部池底进水,经提升搅拌机,水从导流筒上部溢出,在絮凝区下部出水进入推流区,搅拌机位于导流筒中央;
b.絮凝区HRT为8~12min,峰值HRT不超过10min,计算时不算污泥回流量,按Q。若水中SS浓度不高时,添加PAC时,峰值流量下停留6~8min,平均Q下来HRT不超过15min;给水处理时间比污水处理时大些,取6~10min,不超过15min,反应池污泥浓度0.2~10kg/m3.
c.絮凝区池底标高与沉淀区同底,有效水深为5.5~6.5m,根据HRT和h有效水深测算赤瞳。
d.絮凝区内设提升式搅拌机,设备带导流筒;导流筒筒内回流量达到进水平均水量的10~11倍。设计流量按Q时,导流筒上升流速上限取0.65~0.70m/s;一般按0.4~0.5m/s。导流筒直径约为混凝反应区长边尺寸的0.4~0.5倍。
e.提升搅拌机的外边缘线速度为2.8~3.2m/s,一般取3.0m/s,应设计为可变速;
f.絮凝区出水口设计为过流洞通到推流区,过流洞的流速为0.03~0.05m/s;
g.可在池角设计集水坑,连接放空管和阀门井。
(4)沉淀区设计要点
a.沉淀区主体L=(Q/(n·q·sinθ·k))^0.5;
其中n—斜管结构利用系数75~90%,
q—表面负荷【上升速度】取12~15m/h,建议取8~12m/h;用地紧张时可通过增加载体如磁粉等,增加负荷;
θ—为斜管倾角60~75,一般斜管长为1m;
k—斜管面积利用系数,0.92~0.95;
b.沉淀区进口速度为80m/h;
c.固体负荷 给水处理取6kg/m2·h;污水处理取5~24kg/m2·h,一般取12;
d.沉淀区斜管长按1m,直径50~80mm.
e.沉淀池底部坡度按0.07;
f.沉淀池水深设计可取5.5~6.5m,斜管上部水深按0.7~1.0m,斜管区底部缓冲高度按1.0m,超高按0.4~0.6m,浓缩污泥区按0.1~0.5m,一般取0.2m;
g.斜管区出水采用集水槽方式。堰口负荷峰值流量不超过1.6~1.7L/(s·m),平均流量按1.2以下。
注意:集水槽内部流速v宜为0.8~1.2m/s,槽内水深H取0.5m,其余同沉淀池计算。如果是穿孔集水槽的话,计算也可以先用A=Q/V,算出面积A,再根据W=A/H,算出槽宽W,再通算出槽宽,X=W+2H,通过算出湿周X,通算出R=A/X.
h.斜管填料如果设计自动冲洗,用中水比较好;
i.池体不同高度设取样管 ,污泥回流管、剩余污泥管上设计污泥取样管;
j.刮泥机需设计扭矩过载保护,低泥位报警(有钱的话);扭矩30N/m2,外缘速度按0.04m/s,不超过0.07m/s;
k.污泥泵不要用渣浆泵,用螺杆泵,注意流出定子抽出的空间;
l.污泥浓度:剩余污泥浓度一般为20~30g/l,排泥浓度按10~50g/l,加石灰到达100~200g/l;
m.污泥量=SS泥量+(药剂投加量(mg/l)*1.73*水量)/1000;
n.不用渣浆泵,用螺杆泵或干井式不堵塞泵;用剩余污泥泵与回流污泥泵尽量选同一型号的泵,互为备用,这样比较好。